麦收第一线丨种粮大户老房: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
麦收第一线丨种粮大户老房: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
麦收第一线丨种粮大户老房: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
麦收季来临,种粮大户(dàhù)房茂军把跟了他十多年的两台收割机给卖了。
麦熟(shú)一晌。芒种时节,一顿午饭的工夫,汶上县义桥(yìqiáo)镇柳村田地里挺立(tǐnglì)的小麦就弯下了腰,随手搓一把麦粒放进嘴里,“咔吧”一声,麦子熟了。
“放心吧老房,9点前(diǎnqián)赶到,让你晚上就能数上麦子钱。”6月(yuè)5日一早,“汶农服”合作联盟理事长郭波波收到柳村种粮大户(dàhù)房茂军发来的“订单”,立即回了一条语音。
“轰隆隆——”一小时后,两台联合收割机开进了老房家的麦田里,所过(suǒguò)之处,揽入麦穗(màisuì),扬起麦香。
“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,不误农时,轻松打粮。”对比眼前的场景(chǎngjǐng),老房回忆起自己(zìjǐ)开农机的那几年:随着规模化种植的推广,他的那几台“老物件”越来越派不上用场,麦收时动辄临阵“罢工”,效率低更耽误事。自从去年用上了“汶农服”合作(hézuò)联盟,他在(zài)今年麦收来临前卖掉了收割机(shōugējī)。
当前,汶上县土地流转率已超过80%,当地组织全县种粮大户、农业生产服务(fúwù)主体、农资生产销售(xiāoshòu)企业、金融机构(jīnróngjīgòu)等成立“汶农服”合作联盟,为农户提供(tígōng)政策(zhèngcè)扶持、金融支持、技术培训、农资购销和对接输出等五项服务。麦收时节,联盟将全县的农机资源和种粮大户供需两端汇集在平台(píngtái)上,打破信息壁垒,实现精准匹配,让农民打粮心中不慌。
6月5日,汶上县义桥镇柳村麦田里,郭(guō)波波查看小麦长势。
“从前是手握着农机上方向盘那个圈,现在是紧盯着手机里的资源‘朋友圈’。”作为一名“机二代”,郭波波(bōbō)记忆中的麦收季,父亲总是提前一个多月开着(kāizhe)收割机各地找活干,一季下来,跑了不少路却干不了多少活。后来,他(tā)回乡接过父亲手中的农机方向盘,先是成立(chénglì)了农机合作社,又(yòu)发起成立了“汶农服”合作联盟,链接了省内外近20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,根据不同地块(dìkuài)就近调度合适农机,通过(tōngguò)市场化服务提高生产质效。
今年(jīnnián)他们首次跨省接到(jiēdào)订单(dìngdān),前一天刚刚在河南省周口市(zhōukǒushì),完成了一个包括小麦收割、秸秆粉碎、玉米播种在内的近4万亩作业订单。“从河南回来,我们便(biàn)‘转战’邹城和老家汶上接茬服务。”在郭波波看来,随着平台的不断做大,就能实现“链接全国农机资源,服务全国农业生产”。
(大众新闻记者 王浩奇 通讯员 张明(zhāngmíng) 郭璇)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